亚洲成无码人在线播放_亚洲女同自慰一区二区_av黄片夜晚在线观看_亚洲欧美网站在线观看

阿里緣何提出“合伙人制”

來源: 北京總部
編輯: 王濤
發(fā)布時間: 2016-08-25
訪問量: 7420

    阿里提出“合伙人”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的阿里巴巴十周年慶典晚會上,馬云宣布公司18位創(chuàng)始人集體“辭任”,阿里巴巴由創(chuàng)始人時代進入合伙人時代。說實話,當時我看到一些創(chuàng)始人的公開信之后覺得莫名其妙,因為辭職信寫的是“辭去創(chuàng)始人身份”,創(chuàng)始人本身并不是一個職務,更多是一個人在公司的身份,一個榮譽,一個符號,一個標簽,這些是能“辭去”的嗎?再看創(chuàng)始人辭任之后的幾年,18位創(chuàng)始人仍在公司任職的實際權力反而更大了,絕大多數成了實權人物,倒是真的成了“合伙人”。

    阿里在招股東書中解釋說,之所以堅持合伙人制度,是因為“保持合伙人精神,將確保公司使命、遠景和價值觀的可持續(xù)性?!卑⒗锇桶驮?014年6月16日公布了最新財務數據,同時公布了該集團27名合伙人名單。馬云、蔡崇信、陸兆禧、彭蕾等27人組成了阿里巴巴合伙人團隊。名單顯示,在阿里巴巴合伙人中,創(chuàng)始人和公司一同成長起來的管理人員(2004年前進入公司的非創(chuàng)始人管理層)以及從外部引進的專業(yè)管理人才大致保持了2∶4∶4的比例。值得強調的是,在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團隊中,有將近1/5的合伙人系技術人員。27名合伙人中有9名女性,這個比例在中國大型企業(yè)中非常罕見。而上述27人名單中有21人都為70后。阿里巴巴合伙人是如何選出來的? 要成為阿里巴巴合伙人,必須滿足幾個硬條件,首先必須在阿里巴巴工作5年以上,具備優(yōu)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阿里巴巴的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當選后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并無任期的限制,直到該合伙人從阿里巴巴離職或退休。阿里巴巴合伙人既是公司的運營者、業(yè)務的建設者、文化的傳承者,同時又是公司股東。

    當然,最初的“合伙人”的定義未必完全等同于現在“合伙人制度”中的“合伙人”,但至少在2009年,阿里已經在考慮如何通過“合伙人制度”來加強對公司的控制。

    接下來的2010年發(fā)生了另外一件大事,衛(wèi)哲離職。

    長久以來,衛(wèi)哲的“引咎離職”一直讓人覺得費解。阿里對外宣稱:為維護公司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及誠信原則,2010年阿里巴巴B2B公司清理了約0.8%逾千名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客戶,公司CEO衛(wèi)哲、COO李旭暉因此引咎辭職。在外人看來,對衛(wèi)哲的處理難免有些量刑過重,一時間引發(fā)各種解讀和猜測。

    如果聯想到一年后的支付寶股權之爭,倒是有另外一種解讀:為了避免馬云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必須消除掉所有隱患,而衛(wèi)哲就是最大的隱患。為什么這么說?因從2010年10月開始,雅虎的投票權增加至39%,成為阿里巴巴真正的第一大股東。雅虎在董事會的席位增至兩位,即雅虎和阿里巴巴均可委任兩位董事,軟銀一席。打破了原來的4個席位的均衡。而如果衛(wèi)哲還在阿里巴巴的話,不排除進入董事會,那就會變成一個未知的變量,馬云就有被罷免的可能,當然,沒人知道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從另一層面看,衛(wèi)哲也是當時阿里高管中除馬云與蔡崇信之外唯一一個能跟國際資本對接的人。剛好供應商欺詐的事件引發(fā)了導火索,迫使衛(wèi)哲離職。

    衛(wèi)哲不是創(chuàng)始人,衛(wèi)哲也不是合伙人。

    精神領袖只允許有一個

    阿里之所以不放棄“合伙人制度”,并且一再聲稱這是“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說到底還是馬云自己不想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為什么馬云這么重視控制權?往下看。

    馬云1995年創(chuàng)建中國黃頁,艱苦創(chuàng)業(yè),剛打開局面沒多久,競爭對手就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尤其是杭州電信旗下的同類業(yè)務,而且,名字也叫“中國黃頁”,杭州電信有錢有資源,做的又是同樣的事情。熬不下去,馬云最后決定同杭州電信合作,馬云以及團隊占股30%,杭州電信占股70%,但合作很快出現問題,結果馬云離開中國黃頁,把自己的股份也送給了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員工。

    1997年,外經貿部成立了一家公司--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由馬云組建團隊并且進行管理,馬云占30%的股份,外經貿部占70%的股份。跟政府機構這樣的合作無異于帶著鐐銬跳舞,當然這次創(chuàng)業(yè)也以失敗而告終。然后才有馬云帶團隊回杭州創(chuàng)建阿里巴巴的故事。

    如果說這兩次失敗有什么共同之處的話,那就是馬云因為不是公司的最大股東而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權,精明如馬云者,居然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離奇的是,有了前兩次的教訓似乎并不夠,阿里巴巴數次融資之后,馬云以及團隊又成了小股東,占股不到10%。為什么會這樣?不得而知,或許是出于形勢的逼迫,也或許是馬云內心強大到過于自信,馬云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只有一股我也能影響公司”,這句話當然沒錯,但能影響公司不代表能永遠控制公司。

    控制權的問題始終是阿里的隱憂,多年之后,前兩次失敗的一幕正要重演,但這應是馬云最不想看到的。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也是馬云擔心失去控制權的真正的根源,但,遠不止于此。

    控制權在當前為何如此重要?

    對任何一家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說控制權不重要那都是扯淡,但是對于馬云來說,似乎更加的重要,一派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tài)勢。對比之下,跟阿里同樣體量的騰訊,馬化騰為什么不擔心失去控制權?

    我的解釋是,如果失去控制權,金融(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物流(菜鳥網絡)與大淘寶之間的協同效應就會失去,尤其是阿里金融必將受到重創(chuàng),依    我個人來看,菜鳥網絡在整個集團的地位或許沒那么重要,做不起來也就算了,但是阿里金融,那可是馬云未來的希望寄托,當然持有的股份更多。

    無論最終選定何地,阿里巴巴上市資產都不包括支付寶在內的阿里小微金融集團,按照阿里巴巴多位高管的說法,金融業(yè)務傾向于單獨IPO。

    合伙人制度如果能被香港接受的話,將徹底解決控制權的隱憂。合伙人制度的提出也體現了馬云的另一方面的自信,那就是在公司內部的絕對控制能力。阿里一直只需要一個精神領袖,不需要第二個,當然也不允許第二個有光環(huán)的人。因此,塑造了阿里文化的關明生要離開,首席運營官李琪要離開,淘寶網總裁孫彤宇要離開……這個名單或許可以列很長,離開的人有缺點或者犯過錯誤,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在阿里內部均有極高聲望,受到員工愛戴,而這恰恰是馬云忌諱的事情。

    可是,不斷換帥的結果只有一個,時至今日,馬云手中已無可用之人,翻來覆去的幾張牌出盡,十八羅漢也所剩無幾,集團高層幾無新鮮血液,馬車夫技術再好,駕駛火車也有難度,要打移動互聯網這場硬仗,當然勝算全無。瘋狂收購,也不過是打包上市的包裹里面加了一點東西而已。

    (王建軍摘自:現代企業(yè)文化網)